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用藝術翻轉地方
兩位講者以藝術與策展重新講述地方故事。杜彥穎透過藝術節、刊物與走讀行動,打破中壢「行人地獄」「無特色」等刻板印象,讓街區記憶與文化被重新看見;林書豪則以共創藝術節與「無牆美術館」串連正濱漁港的人、店、藝術與土地,讓藝術成為凝聚社群、活化地方的日常力量,展現地方創生的多種可能性。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桃園地方文化轉譯
龍潭兩場講座回顧,蔡繼民從文學角度將龍潭轉譯為可閱讀的城市,透過鍾肇政文學地景全覽圖與走讀,讓小說與土地對話。邱子軒則以信仰出發,成立「洄游創生」,導入青年協作與設計語言,透過「神龍鬧鎮」等活動,讓文化融入生活,共同打開龍潭這本活的書。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農村行動工作站說明書
黃政權以「日常」為軸,投入芎林鹿寮坑社區營造,透過農村日常的轉譯,讓地方營造溫和持續,並強調文化推動是節奏的創造與生活餘裕的練習。他連結各方資源,串起跨世代的生活參與。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故事組件說明頁
吳君薇透過「見域工作室」在新竹深耕多年,以「擾動」而非「改變」的方式,透過《貢丸湯》雜誌等活動,串聯城市與社群。她強調理解城市應從日常觀察開始,並分享了從焦點訪談到刊物發聲的工作方法,鼓勵大家從不同視角探索新竹。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在地輸出格式設定
方子維分享宜蘭傳統市場的國際在地行動,強調市場不僅是交易空間,更是文化、生活與技藝的展現。他透過金紙工藝、七夕習俗等例子,說明在地日常的不凡,並指出守護文化是永續城鄉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