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桃園地方文化轉譯

今天的兩場講座,兩位長期深耕龍潭的實踐者,從不同專業切入,卻不約而同指向同一個命題——如何把「龍潭」轉譯成每個人都能走進去、記得住的地方。

上半場|龍潭文風造庄——蔡繼民

龍潭不只是一處大池的地名,也是台灣戰後文學的重要現場。蔡繼民在研究所畢業後返鄉,投入「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的規劃與執行,從日治時期宿舍群的調查,到面對校舍遷移可能帶來的拆除風險,他與團隊選擇以文學為核心,整理在地脈絡、提出保留與再利用的路徑,最終形塑出今日的園區樣貌。

更關鍵的是,他試著把小說對回土地。在鍾肇政的筆下,周遭社會空間被一一寫進去——《魯冰花》裡的「水城鄉」其實就是龍潭鄉,《靈潭恨》中的「靈元宮」影射的正是街上最熱鬧的龍元宮,於是「生態博物館」的想法逐漸浮現:不是把文物收納進玻璃櫃,而是把人帶回場景,讓地方自己說話,透過踏查文學地景、製作「鍾肇政文學地景全覽圖」,再到文學走讀、共創與劇場,小說逐漸被轉譯成一條條可親身體驗的路線,地名也變成了章節。

他也分享國外案例:地方政府把海明威故居與《老人與海》的場景重新梳理,讓遊客得以走進作家的日常,這不儘儘只是觀光包裝,而是把閱讀行為放回產生文本的地方。對龍潭而言,這啟發著我們:除了大池,這裡還有一整座能被閱讀的城市。

下半場|洄游創生——邱子軒

另一條路則從信仰出發。邱子軒返鄉成立「洄游創生」,經營青年平台(寄售、培力、共同策展),並思考如何建立一個非一次性、能長期運作的地方模式:把青年協作導入廟口,把設計語言帶進傳統場域,讓文化不是活動才出現,而是生活就能用到。

以「神龍鬧鎮」為例,他們選在神明生日的前一週辦理,與耆老充分溝通、避開敏感日程,體現對傳統的尊重。流程上與兄弟廟協作,設計遶境、晚會、廟市與親子活動;視野上則串起台日交流,讓信仰能量跨域流動,同時導入「美學藝陣計畫」,從神童、頭旗、路關牌,到廟宇櫃檯、桌椅、點火器等細節,以設計更新既有器物與服務節點,讓美感成為群眾參與的入口。

今天的兩場講座像是替龍潭打開一本活的書。翻開第一章,你會在「文學地景全覽圖」上對照小說與街區;翻到下一章,你會在「神龍鬧鎮」的鼓聲裡遇見彼此。當我們願意把步伐放慢一點、把目光貼近一點,龍潭就不再只是大池的代名詞,而是有氣味、有聲音、有節奏的生活現場。

Previous
Previous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用藝術翻轉地方

Next
Next

生活敘事所:新埔地方生活學☆淺山田野採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