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敘事所:新埔地方生活學☆淺山田野採集場

▪︎講者|吳聲淼

▪︎主題|乙未會戰:新埔歷史縮影_舂柄賊-可以當英雄為什麼要當賊呢?

『可以當英雄,為什麼要當土匪?』——這句出自電影《1895》的台詞,道出了那個動盪年代裡許多人的矛盾與掙扎。

清末到日治初期,台灣社會長期處於失序狀態,官員貪污、百姓生活困苦,盜賊因而四起。在桃竹苗客家地區,便出現了被稱為「舂柄賊」的地方匪徒,他們以木樁撞門行竊,常讓人聞之色變。

1895 年,因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被割讓予日本,乙未戰爭隨之爆發。當時「台灣民主國」名存實亡,河南軍失去領導,部分士兵逃亡或投靠他地,26 名河南軍逃至新埔文昌祠暫住,卻不幸遇上舂柄賊劫財,盜匪本欲滅口,雖有商人路過勸阻,仍遭怒斥多嘴,最終與 26 名士兵一同被殺,合計 27 人遇害。這一事件,成為舂柄賊惡名的印證。

然而,歷史往往有另一面。在乙未戰爭中,舂柄賊卻也是抵抗日軍的重要力量,例如吳湯興所率部隊中,竟有超過五分之三是舂柄賊,他們自發上戰場,成為義軍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將劫掠所得分予窮苦百姓。這樣的矛盾角色,正如 吳聲淼校長 所說:「舂柄賊既是盜匪,也是義賊。」

也因為這份深刻的觀察,吳聲淼校長開始推動「舂柄祭」。他不僅讓這段歷史被看見,更透過文化再造,賦予它新的生命,無論是戲劇演出、音樂創作,還是準備百公斤重的舂柄巨木舉行破門比賽,都不只是熱鬧的活動,更是一種象徵——打破「疫情」、「惡運」、「貧窮」,此外,他甚至發行漫畫,讓更多年輕世代能以親近的方式認識舂柄賊的故事。

在失序的年代,善與惡往往沒有絕對的界線,舂柄賊的存在,提醒我們或許不能單純以「好人或壞人」來定義一群人,他們既是匪徒,也是戰士;既令人畏懼,也曾守護鄉土。正是因為有像吳聲淼校長這樣的人,不斷以教育與文化的角度重新詮釋,才讓這些故事不至於被遺忘,而是化為一種「義民精神」的延續。

Previous
Previous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桃園地方文化轉譯

Next
Next

赴一場 – – 的約:新埔地方生活學☆信仰文化地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