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敘事所:新埔地方生活學☆淺山田野採集場
『可以當英雄,為什麼要當土匪?』這句話道出了清末日治初期舂柄賊的矛盾與掙扎。他們曾劫財害命,卻也在乙未戰爭中抵抗日軍,甚至有人將劫掠所得分予窮苦百姓。吳聲淼校長透過「舂柄祭」重新詮釋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善惡無絕對,並延續了「義民精神」

生活敘事所:新埔地方生活學☆水文地景紀錄站
霄裡溪是新埔人的「母親河」,曾是甲類水體,卻因工業廢水污染,導致居民健康受威脅。葉清益老師成立「新竹縣霄裡溪守護協會」,十多年來持續倡議、觀測水質,使溪水逐步改善,展現守護環境的長期行動與希望。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藝術農村引導手冊
這場講座回顧了黃鼎堯老師從台南土溝村到馬祖藝術島的經歷,強調藝術介入農村應以「人」為核心,融入當地生活,並透過共同的故事凝聚村民。最終目標是「好好生活」,重新理解與打造生活的可能性。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日常風景攝影場
這篇活動回顧紀錄了張宏君在新埔的攝影作品,透過影像分享了義民節、信仰空間細節(如廟宇埋甕、天主堂彌撒)及逐漸消失的習俗(如新埔市場普渡)。文章最後介紹了剪黏匠師陳福全,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透過影像記錄地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