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日常風景攝影場
▪︎講者|張宏君
▪︎主題|影像新埔:花啦嗶波的信仰 - 客家除了義民、伯公還有什麼信仰…
如果說攝影是地方的書寫工具,那張宏君就是長年蹲點新埔、默默紀錄的影像編劇。
這回,他帶來一系列從義民廟到市場、從教堂到街角的影像,一起走進新埔日常中那些看似尋常卻富有深意的風景。
他分享義民節的紀錄:不只是祭拜場面、香客供品,還包括在義民廟前高高豎起的燈篙、水燈漂浮在溪中的畫面——原來,是為了召喚四方孤魂,就像對無形眾生發出一則廣告。
宏君也談到一些值得被注意的信仰空間細節:像是部分廟宇或宅邸在建築中軸線下方會埋入甕,內放「龍」的象徵部位——龍眼、龍鬚、龍頭,象徵安宅避邪。而在新埔天主堂中,我們又看見另一種信仰的景象:彌撒、受洗,在傳統小鎮裡展開一場場靜靜的文化交會。
除了信仰,還有那些逐漸淡去的習俗:像是新埔市場的農曆七月普渡,以前據說市場是「殺豬殿」,儀式由殺豬攤主導,是一場結合行業與信仰的特有文化場景,如今也漸漸消失在人們記憶中。
最後,他介紹一位「記憶師傅」——陳福全,一位老匠師,用剪黏與水泥技藝為廟宇妝點,也為新埔留下了立體的地方紋路。
這場「日常風景攝影場」,不只是回顧,更是引導我們重新思考:
📷 地方該怎麼被看見?
📷 日常如何成為地方的草稿?
📷 我們又能否透過影像,成為編導地方故事的一份子?
從張宏君的鏡頭出發,或許我們也能開始練習:
用觀察與感知,記錄生活中那些微小卻真實的地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