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藝術農村引導手冊

▪︎日期|②⓪②⑤.⑦.②⑥

▪︎講者|黃鼎堯

▪︎主題|土溝農村到到馬祖藝術島


這場講座中,黃鼎堯老師分享了他從學生時期進入台南土溝村、一路走到策劃藝術季的心路歷程與行動細節。

講座一開始,老師就提醒我們:「進入農村的第一步,是要讓全村的人都認識你。」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隱含著深刻的態度轉換——不是抱持著“我要來為這個地方做點什麼”的心態,而是學會先調整自己,融入當地人的日常。黃老師舉例說:「你知道一斤米賣多少錢嗎?」這不只是生活細節,更是一種對土地與人的理解,如果沒有真正成為在地生活的一部分,就難以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

土溝藝術季的起點,是一頭牛的故事——那是村裡最後一頭水牛,對老人家來說,是童年記憶的延續,為了守護這份記憶,他們不只是雕刻了一座石牛,也用這個象徵喚起村民的情感與連結,雖然過程中遇到不少阻力,但這個故事最終仍成功地凝聚起一群人,黃老師說:「行動的目標不需要一開始就包容所有人,而是從一個能共鳴的故事開始,慢慢找到願意一起前行的人。」

而在社區參與的操作上,黃老師也分享了許多細緻的做法,他們會觀察每一個人的習性與特點,並依此調整合作方式,例如選在老人家泡茶聊天的時候開工,邊做邊聽意見,讓參與成為一種日常,他們也會用老照片喚醒記憶,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讓藝術介入不再遙遠,而是貼近每個人的經驗。

整場講座,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價值——「好好生活」。所謂藝術介入,不是表面的裝飾或大型活動,而是希望有一群人能在某個時刻、回到某個地方,做一些真實的事情,那是一種與人共同生活、並重新理解生活的過程。

老師最後也分享,他是如何把這樣的態度延續到其他場域:土溝村藝術季、礦山藝術季、馬祖藝術節……每個場域都不同,但「人」始終是他工作的起點與核心。

我想,這場講座最大的啟發,不只是學到了操作的方法,而是再次提醒自己:地方工作、藝術介入,最終都是回到「人如何被理解、被看見」,以及「我們如何一起,重新想像與打造生活的可能」。


#地方創生#農村藝術#村落藝術季#土溝村#村落行動#文化扎根#好好生活#人的故事#貼近生活的藝術#在地連結

Next
Next

田野特調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