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 田野特調讀書會 05
✦⸝⸝ 知性美食家:飲食文化調查方法。
這週的讀書會,我們在聊怎麼當一位合格的 Foodie。
我們是從一碗台中特有的「麻芛湯」開始聊起的,從作者的敘述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這碗湯的味道,而是它怎麼出現在那個年代、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產生的。像是以前物資比較缺乏的時候,人們怎麼用有限的材料搭配出一餐、怎麼吃出飽足感,還有隨著時代轉變,麻芛湯也演變出很多不同的新形式。
那我們自己如果想要實地去研究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可以從一個很簡單的工具開始——「5W1H」,也就是:
是誰吃的?吃的是什麼?什麼時候吃?在哪裡吃?為什麼會吃這個?怎麼做出來的?
這些問題可以幫我們慢慢去了解這道菜的全貌。而在更深入一點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一種「分解圖」的方式來觀察,像是:
它用到哪些食材?
吃起來是什麼味道?
用什麼工具製作?
哪裡生產、哪裡吃?
有沒有相關產業或分工?
它出現在哪個時間點?
甚至,這道食物在當時的國際情勢底下扮演了什麼角色?這點特別重要,因為很多食物的流動或變化,背後其實是跟國際經濟、戰爭、貿易、殖民歷史、技術轉移等等有關。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就不能忽略當時的大背景。
老師也在導讀裡講了義大利麵的例子——從形狀、尺寸到地方特色,每一種麵都有它的命名邏輯跟文化脈絡,於事我們開始思考,新埔的粄條,是不是也能用類似的方法來分類、理解?
不過大家也有討論到,現在市面上的粄條大多是加工品,跟以前那種純米製作的不太一樣,這樣分類是不是就只是在討論加工的部分,離原始的意義有點遠?
這時我們又回顧到導讀文章裡的一句話:
– 「傳統粄條是用百分百秈米製成,但純米不耐保存,通常只能吃幾個小時。 現在多半是加了澱粉的版本,雖然不是原始的做法,但已經成為市場主流了,與其批評它,不如去理解它。」
所以我們的共識是:不用太糾結,而是看這個轉變反映了什麼樣的生活需求,若對有興趣的人來說,他會往回去找歷史;對想創新的人,也會從現在的條件出發,做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