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場 – – 的約:新埔地方生活學☆信仰文化地圖指南|

▪︎講者|黃有福

▪︎主題|看不見的家人:新埔伯公文化調查走讀


在臺灣,土地公、福德正神、伯公,其實都是指守護地方的土地神祇。祂們庇佑五穀豐登、四境平安,是生活中最親近、也最常見的信仰之一。而在客家庄,「伯公」這個名字,則多了一層親密的意味——是「祖父的哥哥」,更像是一位長久陪伴、默默守護的家中長輩。

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不只是敬,而是親。祂不在高高的神壇上,而是站在田邊路口、大樹底下,跟我們一起過生活。

黃有福老師提到,如今有些伯公廟裡會供奉伯婆,其實在客家傳統中並無此習俗,是後來受到閩南文化影響所逐漸出現的。這樣的融合,也見證了時代與文化的變遷。

📝伯公小筆記⤵︎

▷【第一站】市場伯公

從市場走後面走出去,一間伯公廟靜靜佇立在攤商之後,廟裡還保有燻黑的屋梁,煙火裊裊的痕跡,像是一段還未散去的記憶。

市場伯公的由來,可追溯至民國初期,廟上的匾額刻著「大正8年」(1919年)。當時只是一個牌位,為的是祈求新埔市場生意興隆、買賣順利。

▷【第二站】顯伯公

這位伯公,原本只是一顆山中的大石頭。
據說日治時期,一位病重無錢就醫的老婦上山採藥,途中遇見一位老伯伯,老伯伯告訴老婦人石頭下的即為草藥。此事傳開後,人人都來拜石,漸漸地,這顆石頭就成了大家口中的「顯伯公」。

如今石頭仍在廟旁,信眾仍會特別前去膜拜。據推測該廟創建於明治34年(1901年),現址則是在1984年重建的,以前的伯公廟前是山路,伯公像是俯瞰著整個新埔,如今四周高樓林立,視野不再,但祂仍穩穩站在原地,看著城鎮的變與不變。

▷【第三站】新民伯公

最早的新民伯公,不在廟裡,而在大樹下,是大家口中的「樹頭伯公」。到了大正年間(約1920年代)首次建廟,並遷至成功街尾、通往旱坑里的三叉路口,之後因新星國小設立,整頓校前山坡地時再度遷移,伯公廟遷至現址,並於民國78年(1989)完成重建。

現在的新民伯公廟,依山而建,有兩層樓高,彩繪新穎,香火不斷。

▷【第四站】街尾伯公

這間伯公廟,是六間伯公廟中唯一設有光明燈的,神格較高,香火最旺。
大正年間由地方仕紳陳崑崙、羅阿火等人發起建廟,中日戰爭期間神像曾被集中保管於廣和宮,廟體也毀於戰火。戰後由黎戊己等人重新建廟,規模更勝以往。

▷【第五站】田新伯公

田新伯公最早是一顆石頭,如今石已不存。

在這間伯公廟裡可以看到旁邊擺放香旗,這面香旗由與天宮贈與,每逢平安戲時節,就會插旗請伯公「出門看戲」。

▷【第六站】田庄伯公

矗立在田中央的小廟,簡單素雅,名字叫「田庄伯公」,過去曾稱「田心伯公」,因與田新伯公混淆,後來才改名。廟旁的捐資碑記顯示,廟宇歷史可追溯至民國60年(1971年)。

每當播種、收割時,附近的農民總會前來祭拜。

這些伯公,散落在新埔鎮的大街小巷、田野山腳,沒有華麗神壇,也沒有隆重儀式,卻最貼近人心,他們是地方的守護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尊伯公,背後都是一段地方的故事,一種與土地深深連結的情感,也很感謝能夠邀請到黃有福老師來為我們導讀。

Previous
Previous

⎝⎝活動回顧 | 田野特調讀書會 01⎠⎠ (Copy)

Next
Next

|生活敘事所:新埔地方生活學☆水文地景紀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