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用藝術翻轉地方

今天我們邀請到兩位講者,他們都擅長以藝術和策展作為方法,把地方重新說出新的故事。

上半場|澗仔力翻滾行動 —— 杜彥穎

來自「桃園藝文陣線」的杜彥穎,分享了他如何透過藝術節,把桃園 12 區連結起來。她的作品中,常有表演

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交織,承載著舊市場的記憶、客家女人的身影、街區裡的故事。

除了節慶活動,她也帶領團隊進行小旅行、市集、課程培訓、老屋盤點踏查等多元行動,讓老城區的日常被

看見、被擾動。

對於中壢,大家熟知的標籤是「行人地獄」「沒有特色文化」「全台最醜火車站」等等——但在杜彥穎眼裡,這

些只是表面。她發行地方刊物,帶著讀者從不同角度觀察:火車站不只是外觀的評判,而有其文資與歷史價

值;中壢的夜晚,不只有單調,而是充滿活力與文化能量,再透過與街區特色商店合作、駐演、規劃小旅行,

讓人用身體重新走進這座城市。

下半場|永晝海濱美術館 打造一座創意永續港口 —— 林書豪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的林書豪,帶來基隆正濱漁港的故事。他們的核心價值是 CIR——藝術共創,邀請藝術

家、設計師、在地居民等不同領域的人才共同創作。

2018 年,他們舉辦第一屆「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邀請藝術家與居民一同繪製記憶中的漁

船。藝術節不只是展覽,它成為了契機——有人因而決定留在當地開店,有人即使離開,也會成為下一屆志

工或再次回來看看。這些連結,讓「永晝海濱美術館」的構想逐漸成形:以港口為出發點,沿著海港鋪展一座

「無牆美術館」,串連居民、旅人、藝術家、店家,編織出大地與大海的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星濱山也嘗試建立「沒有計畫也能營運」的模式,例如選品店、展品空間等,讓地方的日常能

夠自然而然持續下去。

聽完講座,我腦海中還停留著兩個畫面:

一是杜彥穎用「刊物」「走讀」等拆解中壢既有標籤,讓城市的複雜樣貌浮現;

二是林書豪笑著說「我們都知道哪間房子的屋主是誰」時,那種紮根地方才有的踏實。

原來,藝術不是遙不可及的展覽,而是能翻轉地方印象、凝聚人與土地的日常力量。

Previous
Previous

鎮長客廳會

Next
Next

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 桃園地方文化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