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故事組件說明頁
▪︎講者|吳君薇(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主題|新竹老城區用地方故事轉譯
在演講一開場,吳君薇就笑著說:「見域在某個時期就像是新竹地區的『萬事屋』呢!」這句話聽來有點俏皮,也有點不可思議,卻能看到她對於團隊的期許——貼近地方,創造市民的連結。
早在學生時期,吳君薇就發現,許多人對於自己居住的城市,其實是「住著」,卻不等於「生活在裡面」。例如曾經熱鬧的清大夜市旁,忠貞新村悄悄拆遷,卻沒太多人在意它的消失,但那其實是歷史在消失啊!,她說:「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所身處城市的歷史脈絡,真的很可惜。」於是,她和朋友開始行動,從一場小小的攝影展出發,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一場擾動的起點。
在耕耘新竹這些年裡,君薇也注意到:新竹是一座變動快速的城市,無論是人群的流動、活動的更替,還是地景的消長,都非常迅速。因此她選擇不從傳統「社區」的角度切入,而是以更彈性、更聚焦人的「社群」為核心,展開行動。這也是為什麼《貢丸湯》誕生了——一本以日常小事為出發、輕鬆語調為引,串起城市共鳴與議題感知的刊物。
像她提到東門市場口的老店招牌:橫的、直的、筆劃微翹、左右書寫方向不同……這些細節正是城市的時代痕跡,一個城市的變遷,往往就藏在這些微小線索中。
演講的結尾,君薇也分享了見域的工作方法——從日常觀察開始,帶著問題意識,進行焦點訪談、舉辦共創活動,最後再透過刊物發聲,回饋給大眾,成為一種溫和卻有力的「擾動」。
最後,謝謝見域工作室的吳君薇來到匯客柿Hub,分享她在新竹一點一滴累積的觀察與實踐,也讓我們看見,理解一座城市是從日常開始。如果你也對新竹這座城市充滿好奇,不妨翻翻《貢丸湯》雜誌,從不同人的眼睛裡,看見這座城市的大小趣事與片刻風景。
小小題外話:小編今天聽君薇分享時,印象最深的是她談到:「原本我想透過行動來『改變』地方,但後來發現有點太難,所以改以『擾動』來形容自己。」
小編很喜歡「擾動」這個詞——「改變」聽起來很直接,好像是一種明確的結果導向;而「擾動」則像是在平靜的水面輕輕投入一顆小石子,不急不躁,卻能漸漸泛起漣漪。它的力量不是壓迫式的推動,而是邀請式的靠近,讓更多人願意參與其中,成為擾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