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導的地方草稿☆ 在地輸出格式設定
▪︎講者|方子維(GRANDPA 少年阿公)
▪︎主題|宜蘭傳統市場的國際在地行動
方子維的腳步才剛離開匯客柿 Hub,小編立馬坐到電腦前,把剛才那場充滿故事的講座,好好記下來和大家分享!
演講一開場,阿公就丟出幾個問題:「你為什麼來聽這場講座?你覺得創生是什麼?」有人因為同學揪來、有人曾在其他地方接觸過地方創生,有人是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來參加,還有人遠從他地帶著孫子一同前來。這些來自不同世代、背景的大夥,短時間內就在空間裡激盪出熱烈討論的火花。
還沒正式切入主題之前,阿公先播了一段《看見台灣》的影片。起初小編也有點困惑:這部從高空俯瞰島嶼的紀錄片,和傳統市場有什麼關係?《看見台灣》用一種「不尋常的視角」,重新認識我們所熟悉的土地。而台灣的傳統市場,不也一樣值得被重新認識嗎?
「大家講到市場,通常不會聯想到『品味』。」方子維這樣說。像是早期金紙的圖案都是用手工印章一個一個蓋出來的,在現代人眼中或許是繁複流程,在外國人眼中卻是寶物級工藝——甚至有人收藏整套印章帶去國外展覽!
除了技藝,他也分享了許多在地風俗與文化小事:你知道嗎?在宜蘭,七夕不是吃巧克力、送花,而是吃麻油雞和油飯,還有小朋友沿街叫賣象徵祈福的「婆姐衣」——一種為註生娘娘準備的七彩紙,祈求孩子平安長大。
最後方子維提到:農業=生活=文化=市場。守住文化,就是守住我們的日常,這也是永續城鄉與永續文化的根本所在。
謝謝阿公今天帶來一場充滿味道、記憶與再詮釋的演講,讓我們再次發現:那些熟悉不過的日常,其實從來不平凡。
__
▪︎指導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
▪︎主辦單位|新·新埔青年培力工作站、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