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新埔: 義民廟

類別-古蹟

級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寺廟

登錄理由-具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

在客家庄裡,「義民」是一個帶著敬意的名字。

他們是拓墾時代的守護者,為了保鄉除暴,不惜犧牲性命。

在新埔鎮,褒忠亭義民廟便是這份精神的匯聚,也是北台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戰火中的義民故事||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義宣佈反清,南有天地會的莊大田,北有王作呼應,短短一個多月,叛軍掌控全台三分之二地區,清廷,先後派遣著名戰將來台,但仍無法敉平。

當時的竹塹城的六家、新埔,因物產豐饒,而成為叛軍目標,於事六家與新埔的客家人和平埔族聯手組成一支1300多人的「義民軍」,先收復金山面,再陸續奪回竹塹地區,後來,福康安率大軍南下平亂,義民軍一路協助,直到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被捕,全案平息。

戰後,新埔望族僱牛車沿戰場路線收殮曝屍荒野的義民遺骸,相傳,牛車越過犁頭山後,牛便停步不前,眾人擲茭請示,獲義軍同意,於今枋寮山坡安葬,並在墓前建廟。乾隆55年(1790)廟成,皇帝頒下「褒忠」聖旨,嘉許義民保鄉護土的忠義精神。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事件再起,義民軍再度出征,雖犧牲者較少(約六、七十具遺骸),仍安葬於總塚東側,稱「義民附塚」。

到了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同樣又在彰化宣佈反清,新埔地區客家人再度組成義民軍,協助官府平亂,此次戰役犧牲之義軍較少,運回之遺骸約六、七十具,安葬於總塚東側,稱為「義民附塚」。

光緒21年(1895),日軍攻台,義民廟毀於戰火,直到1904年才又重建完成。不過今日所見外貌,是1971年再度重修完成的。 

🏯||建築特色||

義民廟坐北朝南,前有鳳山溪、後倚店仔湖臺地,氣勢開闊。廟身為「二殿二廊二橫屋」格局,正殿面寬五開間,燕尾脊飛揚,三川殿中間步口廊退縮,可以看到牌樓上的木石雕刻精緻細膩。

殿內正中供奉「敕封粵東褒忠義民」神位,左右配祀三山國王、觀音娘、五穀爺、福德正神等,廟中匾額眾多,其中最珍貴的,是乾隆皇帝敕賜的「褒忠」與日治時期長谷川清所贈「盡忠報國」,廟後義民塚、附塚與精美石雕,都是重要文物。

🏮||廟宇祭典||

農曆七月,褒忠亭進入一年最盛大的時刻——義民文化祭。

這個祭典源自廟成之後的聯庄輪值制度,道光年間擴大至13庄,光緒年間增加到14庄,民國65年後更成為15大庄輪值祭典,至今仍是全台規模最大的客家宗教盛事。

📅||三天的儀式流程||

第一日
午夜子時,點燃「斗燈」,象徵儀式正式開始,直到結束前不可熄滅。
法師為大士爺開光,賦予靈性,管理孤魂野鬼,公平分配普渡祭品。

第二日
清晨祭旗,誦《梁皇寶懺》,中午至鳳山溪放水燈,引領水中孤魂上岸共享普渡。
夜間「大鬧道場」,戲曲與誦經聲此起彼落。

第三日
子時開始「發豬獻刃」,神豬、神羊主人祭拜後宰殺,前三十名神豬與前五名神羊才能運至廟前獻供。
清晨舉行三獻禮、拜答天恩,最後奉送眾神、火化紙糊燈篙。
祭品分送親友,稱為「分福」,讓平安與福氣在庄頭延續。

來到這裡,你不只是看見廟宇,更能感受到一段段忠義與人情的故事,年年七月,燈火與鼓聲,都在提醒我們——

這片土地,曾有人用生命守護。

而今年 9/11,你也可以來看看,

親眼感受這場全台規模最大的客家祭典,

在鼓聲、香火與人潮之間,體會守護鄉土的力量。

⚠️·版權歸工作室與藝術家所有,如需二次使用請聯繫我們,切勿擅自取用。

Previous
Previous

筆下新埔: 陳氏宗祠

Next
Next

筆下新埔: 林氏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