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新埔: 劉氏家廟

類別-古蹟

級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祠堂

 

📍||歷史沿革||

位於廣和路與和平街交會處,有一座莊嚴華麗的小型三合院——劉氏家廟,又稱劉家祠,奉祀劉姓共同始祖——劉榮,以及歷代祖先神位。

劉姓族人約於清乾隆初年自廣東饒平來臺,在竹塹社因頭前溪氾濫而向新埔、關西一帶拓墾。當時因閩客械鬥、族群界線分明,為求自保,客家移民多以同籍同姓成祭祀團體,新埔的劉姓便有了由「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垂裕嘗」等人組成的宗族組織,這也反映了當時移民社會凝聚的特性。

到了清同治三年(1864年),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倡議興建宗祠,並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劉松茂、劉萬湧(新埔街),劉廷章(大旱坑莊),劉家玩(新芎田)等族人依五服出資,由劉世和主持工程,歷時三年多,於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正式落成。

 

🔆||建築特色||

劉家祠為單進三橫一圍屋格局,屬翹脊式建築,在設計上有兩大鮮明特色:

一是「燕尾多」。
傳統建築多僅在正廳使用燕尾式屋脊,而劉家祠為彰顯家族地位,正廳與左右橫屋(護龍)都採燕尾翹脊,氣勢宏偉。劉家祠正屋為五開間,廊廳部分屋頂同為翹鵝屋脊,橫屋牆面以黑磚砌成、山牆為斗子砌,屋頂則用黑色板瓦疊砌,並同時保留翹鵝與馬背並存的罕見形式。

二是「匾額多」。
劉家祠內懸掛多塊匾額,如「劉氏家廟」、「文魁」、「恩元」、「明經」、「源遠流長」,以及由台灣總兵劉明燈於同治年間親題的「本支百世」等,彰顯祖先多獲功名,文風鼎盛。「藜照東瀛」匾則高懸於祖先廳神龕之上,未題年代。祠堂內的大木與小木雕刻亦極具匠藝,尤以檐廊的瓜筒、通隨、束仔、出簷斗栱為精華,吊筒上的蓮花雕刻與倒趴獅豎材更顯細膩莊

⭐️||小結||

新埔劉家祠不僅是新埔地區客家宗族合作興建的重要見證,也體現出清代移民社會中「同姓共祀、合族團結」的文化特色,其「燕尾多」、「匾額多」、「功名多」的建築與文化特徵,使其成為新埔地區家祠建築的代表之一!

 

⚠️·版權歸工作室與藝術家所有,如需二次使用請聯繫我們,切勿擅自取用。⚠️

Previous
Previous

筆下新埔: 阿婆豆花

Next
Next

筆下新埔: 與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