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新埔: 范氏家廟

類別-古蹟

• 級別-縣(市)定古蹟

• 種類-祠堂

 

📍||歷史沿革||

隱身於新埔成功街的巷弄內,有一座默默見證地方發展的老家廟——范氏家廟(俗稱范家祠),是新埔街上最早建立的宗祠建築。

范氏祖先來自廣東嘉應州,清康熙年間的昌睦、昌貴兄弟於1703年渡海來台,先在墾首衛阿貴下擔任佃戶,稍有積蓄後返鄉成家,後來范昌睦再度來台,落腳新埔,並逐漸在當地開枝散葉,成為新埔發展的重要家族之一。

到了清咸豐八年(1858),由范日旺、范月福、范雲開等族人募資興建宗祠,兩年後(1860)正式落成,自此成為范氏家族的信仰與凝聚中心。雖然現在家廟已無人居住,但每年仍會舉行春秋二祭,延續敬祖的傳統。

 

🔆||建築特色與風水之美||

范氏家廟位於新埔後街,是在地客家宗祠群中重要的一環。其背靠丘陵、前望鳳山溪與稻田,遠眺犁頭山脈——這樣的地勢不僅清幽宜人,也正符合傳統客家風水擇址的講究:「負陰抱陽,前敞後實」。

整體建築為「一條龍」形式,氣勢莊嚴。全屋面寬五開間,中央三間退縮成步口廊,設有五階高差,步口寬達三間,讓整體立面顯得高聳挺拔。祖堂入口為典雅的三關六扇門,上方高掛「范氏家廟」匾額,代表家族的榮耀與身份。

走入正堂,可見空間以木隔屏區分為正堂與神龕室兩部份,祖牌依序排列於神龕之上,顯得莊重肅穆。而神龕下方奉祀土地龍神,這正是傳統客家建築的特色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屋頂中央還設有葫蘆飾物與「壓勝物」寶缽,不僅象徵吉祥,更有鎮火聚財之意,展現傳統建築的象徵與智慧。

 

⭐️||范氏家廟的場所精神-一座宗祠,一段地方史||

范氏家廟歷經百餘年,從選址、格局到屋脊上的飾物,無一不體現出客家族群的傳統價值與文化底蘊,這裡不僅是范氏子孫的信仰中心,更見證了新埔街的歷史發展與宗族力量的影響,如今,它也成為新埔宗祠群中的核心祠堂之一,於民國95年公告為新竹縣縣定古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 三關六門扇:常見於建築物中間。中央做門板,為主要出入口,兩旁則作為隔扇,其功能為採光通風,整體可以界定空間及兼顧採光通風之需求。

⚠️·版權歸工作室與藝術家所有,如需二次使用請聯繫我們,切勿擅自取用。⚠️

Previous
Previous

筆下新埔: 與天宮

Next
Next

活動回顧:稅務管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