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稅務管理篇

▪︎講者|葉建郎(KPMG台灣所)

▪︎主題|稅務知識與創業財務管理

今天的創業培力課程邀請到 KPMG 台灣所的葉建郎會計師,替大家講解創業過程中最常遇到的稅務知識與財務管理議題,葉會計師以輕鬆對談的方式進行,不斷與現場聽眾互動,讓艱澀的財稅話題變得貼近生活,也更容易理解。

在課程一開始,葉會計師先帶領大家釐清稅務的分類,稅務可分為國稅與地方稅,國稅包括常見的營業稅與所得稅;地方稅則多與土地相關,例如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娛樂稅等,其中印花稅多用於營造業或銀行業。

接著,他深入解析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常見的節稅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一是「擴大書審」,適用於全年營業收入及非營業收入合計在三千萬元以下的營利事業,業者可自行依法調整純益率在 6% 以上;其二是「所得額標準」,由納稅義務人依規定申報所得額在 9% 以上,以原申報額為準,但若有缺漏,仍可能面臨個別調查與核定;其三是「同業利潤標準」,當納稅人無法提供帳簿時,國稅局會依同行業的利潤水準,或是依發票、資金流向等資料來核定所得額。

葉會計師同時提醒,在決定投資架構前,應充分理解稅負問題,股權安排更是關鍵,除了日常交易要依法開立發票外,「視為銷售」的情況同樣需要開立發票;兼營營業人如何計算營業稅、付款沒有取得發票時是否需要辦理扣繳、合約是否須貼花,都是創業過程中不能忽視的細節。他也舉例說明,若透過不當的股權移轉或資金安排規避稅負,往往會引來稅局查核與補稅,甚至可能遭受罰鍰。

在股權與投資延伸的討論中,他更分享了幾種常見的策略,如透過盈餘或溢價轉增資、技術作價入股、員工認股、溢價發行等方式,以避免股權過度稀釋,不過若股利所得大幅降低,國稅局通常會啟動調查,案例中更有企業因虛偽股權移轉被補徵高額稅款的實例,提醒大家在規劃時必須謹慎。

最後,葉會計師分析了不同組織型態的稅務效果。股份有限公司、閉鎖性公司與有限公司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皆為 20%,股東獲配股利時則需依 28% 的稅率計算,或選擇按股利的 8.5% 抵減稅額,但每戶以 8 萬元為上限,境外公司在台灣設立分公司雖同樣需繳 20% 營利事業所得稅,卻不適用未分配盈餘制度,也無法申請租稅優惠,股東獲配股利更屬於海外所得,稅務處理上與本地公司截然不同。

整場課程不僅讓大家更加理解國稅與地方稅的差異,也深刻感受到創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葉會計師透過案例與實務經驗,提醒創業者在設立公司與規劃投資架構的每一步,都需要結合法規與財務考量,唯有如此才能降低風險,為事業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Previous
Previous

筆下新埔: 范氏家廟

Next
Next

活動回顧:報稅基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