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報稅基礎篇
今天的創業培力課程邀請到儀軒會計事務所的劉怡瑄會計師來替我們講解中小企業最常面臨的頭痛問題 - 稅務知識:營業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
營業稅:
劉會計師首先談到營業稅。台灣的營業稅,其實就是一種境內消費稅,凡是在境內發生的消費行為,不論是有形的貨物還是無形的勞務,都需要繳稅。她舉例說,未經加工的農產品如檸檬可以免稅,但只要加工成檸檬茶,就必須課稅,無形勞務如網路訂房或廣告投放,也都屬於營業稅範疇,判斷的標準在於使用地與提供地是否在境內。如果提供地在境外、使用地卻在境內,那麼仍需繳稅。
至於誰來繳,原則上由營業人負責並開立發票;若是進口貨物則由收貨人或持有人繳納;若是像臉書這樣的國外事業在台灣沒有固定營業場所,卻提供勞務服務,一般則由買受人或代理人繳納,但部分情況會由國外銷售者自行報繳,劉會計師也提醒,獨資或合夥事業若月營業額超過二十萬元,就必須開發票並繳納百分之五的營業稅,而介於十萬到二十萬元之間的小規模營業人則僅需繳納百分之一,此外財政部現行也規劃了三十二項免稅項目,涵蓋醫療、教育、金融與民生物資等,顯示制度不只是為了課稅,也同樣考量到社會需求。
營利事業所得稅:
接著談到營利事業所得稅,劉會計師強調,這項稅務與營業稅不同,前提是企業必須「有賺錢才要繳」,營利事業所得稅有著固定的單一稅率(20%),且依企業性質而有不同的申報情形,像是公司組織必須申報本稅、未分配盈餘以及最低稅負;獨資、合夥或機關團體僅需申報本稅;小規模營利事業則是由國稅局查定課徵,不需自行申報。
在申報方式上,有擴大書面審核、查帳申報、所得額標準申報與會計師稅務簽證申報等不同途徑。擴大書審適合年營收三千萬以下的事業,雖然程序簡單,但若帳簿不全,一旦被查帳往往會被補課更多稅額;查帳申報則要求帳證齊備,能夠如實反映企業盈虧,虧損時也不用繳稅;所得額標準申報程序雖然最簡單,但往往稅負偏高;而會計師簽證則能在專業把關下,合法運用節稅管道,不僅能合理列支交際費,也可以利用過往虧損抵減未來稅負,甚至減輕未分配盈餘的負擔。
透過這場課程,原本艱澀的稅務規範被轉化為貼近生活的例子,讓大家不僅學會如何避免踩雷,更能理解如何善用制度,為企業規劃出更穩健的財務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