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新埔: 廣和宮
📍||地理與歷史||
廣和宮,坐落於今日新埔鎮中正路與北平街口鬧區,是新埔最具歷史的信仰中心之一。其源起可追溯至清朝咸豐年間,當時來自潮州的移民橫渡黑水溝,抵達漢番交界的「吧哩嘓」(即今日新埔)定居開墾,為求地方平安,以及和廣東族群和睦共處,這些移民帶來故鄉供奉的三尊三山國王木雕神像,並在此搭建一座小廟供奉,名為「廣和宮」,也稱為「王爺宮」。在清咸豐9年(1859年),因廟宇年久失修,由潘榮光、蔡良真、陳朝綱等地方仕紳籌資整建,於隔年咸豐10年(1860年)正式竣工。
隨著廟宇整修與擴建,今日正殿神像為原有三山國王神像的放大版本,內殿則供奉三寶佛,亦附祀廣澤尊王、註生娘娘等神祇。
🍧||信仰與時代記憶||
廣和宮不僅是新埔鎮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新埔歷史轉折的見證者。1895年乙未戰爭後,日軍進入新埔,焚毀市街,廣和宮連同張氏家廟、陳氏宗祠皆遭焚毀,廣和宮前中兩殿及神像均遭燒棄。直到1902年,在潘成元的捐資下,廣和宮再度重建完成,重拾信眾香火。
到了昭和15年(1940年)日本實施皇民化政策,日軍下令沒收全臺神像,神佛集中奉祀,並由隔街的新竹警察署新埔分署看管,廣和宮為避日軍查察,改稱「慧明寺」,並將三寶佛與觀音佛像移至中殿,即便如此,信眾仍於夜裡悄悄前來膜拜,守住香火未斷。直至日本戰敗後,神像才都歸回各廟。
📚||建築藝術與彩繪||
1919 至 1929 年間,新埔廣和宮歷經大規模修繕,意外開啟了台灣交趾陶藝術發展的重要契機。來自泉州的陶藝師蘇陽水,當時受邀參與廣和宮的裝飾工程,留下台灣僅存的兩件簽名作品之一,也成為他在台灣創作生涯的重要見證。
更重要的是,蘇陽水在廣和宮的創作過程中,提攜了本地年輕匠師朱朝鳳,間接孕育了桃竹苗地區後來的寺廟藝術風華。
建築裝飾方面,廣和宮採用傳統中式建築的「對場作」工法(又稱對場營造):左右兩側分別由不同匠師負責施作,在尺寸相近的基礎上,展現風格各異的細節。從大門上方的吊筒、鳳凰雀替、通梁下的獅座,到正殿的吊筒垂花,皆可見匠師之間競技般的藝術角力,這些細節,至今仍訴說著百年前工藝美學的榮光。
🎭||元宵||
新埔的元宵花燈遊行,從日治時期即盛況空前,由其以「諷刺詩燈」最為人津津樂道。據說,這項活動約起於1930年,是由新埔文人雅士發起,每逢元宵夜,街頭與街尾兩大陣營便齊聚於廣和宮前,展開一場詩句交鋒。詩句常直指對方陣營人物的隱私與糗事,諸如「誰無膽」「誰無能」「誰孬種」「誰有姦情」等,語帶辛辣卻亦文采斐然,內容多戲而不謔、並穿插警世語,為地方文化增添風趣與省思。
當時,居民為了吸引目光、爭奪輸贏,會製作可推行的花燈車,將詩句張貼其上或手持吟唱,形成花燈踩街的雛形,花燈載於板車上遊街,亦成為新埔元宵活動有別於其他縣市的重要特色。
雖然每年活動都強調「節後不可計較」,但隨著1950年地方仕紳與大老反對「罵街」形式,這項風俗遂漸式微。然而,2011年在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合作下,元宵燈會與天穿日節慶重新整合,發展出「巨型移動花燈踩街」的文化盛典,並獲客家委員會列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使昔日的元宵風華以新貌重現。
⚠️·版權歸工作室與藝術家所有,如需二次使用請聯繫我們,切勿擅自取用。⚠️